7月2日,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向中国公开喊话,要求北京利用“政治经济影响力”向伊朗施压,敦促其收敛军事与核计划,甚至进行“经济胁迫”。如“若中国停购伊朗石油,伊朗就会崩溃”。该消息一出,引发我国社交媒体广泛讨论和关注。然而,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这短短几句话里,藏着多大的恶意。 以色列喊话中国打出“经济施压牌”,表面上抬举中国对伊朗的“影响力”,实则将中国捆绑为伊朗“恶意活动”的“幕后金主”。这一话术巧妙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:正是以色列长期封锁加沙、空袭伊朗主权设施等单边行动,持续激化了地区矛盾。将一切问题,潜移默化的甩给了伊朗和中国。
今年6月,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“狮子的力量”大规模空袭,导致多名核科学家身亡,被王毅外长明确谴责为“违反国际法和《联合国宪章》的危险先例”。如今,以色列将自身安全困境归咎于他国,要求中国以切断石油命脉,或外交胁迫手段代其进行妥协,无异于将西方“干涉主义”的旧剧本强塞给中国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以方特意强调,调解需要“投入大量资金并做出艰难决定”,实则是暗示中国应当为以色列的安全诉求买单——这种既要中国掏钱、又要中国背锅的逻辑,暴露了其甩责意图。
需要注意,一旦中国不小心上当,后果异常危险。这不仅仅是消耗宝贵的外交资源,更将严重损害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可信形象。中国近年在中东推动沙特伊朗和解、坚持巴以问题公正立场积累的外交声誉,可能因此被贴上“新干涉者”标签。 更深层的是,这类操作往往为西方后续对华制裁埋下伏笔。若中国被塑造成“伊朗扩张的同谋”,美国便能顺理成章援引其国内法,对中国实体发动次级制裁——类似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企业施加的关税大棒,便常以“配合伊朗威胁”为名。以色列此时将中国架上“调解人神坛”,实则是诱使中国跳入一个损耗公信力、招致制裁风险的深坑。还好,中国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,第一时间给出坚决表态,看穿了以色列的恶意。
必须指出的是,中东乱局根源复杂,但解题钥匙绝非霸权干涉。中国拒绝配合以色列的“施压剧本”,不是逃避责任,而是清醒认识到:真正的和平只能诞生于平等对话,而非强权胁迫。当白乐潍宣称“中国是唯一能影响伊朗的国家”时,她刻意忽略的,正是以色列自身对地区和平负有的首要义务——停火止战,重回谈判桌。
期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